初春,鼓樓在新春的熱鬧過後,開始陪伴這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城市進入新的生活軌道。身處老城廂,鼓樓一帶沉澱了津城百年的傳統歷史文化,是津味文化最濃烈的地方。這裡曾是民俗文化的「碼頭」,也是公認的戲劇演出大碼頭,而天津早期的戲劇演出場所,就是茶樓。
天津的茶樓不只是喝茶的地方,這裡積澱下來的城市記憶和一段段雕砌在青磚綠瓦裡的名伶舊事、一曲曲縈繞在雕樑畫棟間的老城遺韻,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天津茶樓文化。
茶水只送不賣
作為民俗,茶樓文化入選了第二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位於鼓樓腳下、有著近150年歷史的元昇茶樓,作為天津茶樓文化的典型代表,於2009年被認定為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。作為「津門四大茶園」中唯一保存至今的茶樓,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,元昇茶樓的文化空間生動展示著獨特的茶樓文化。
春節過後的津城,春寒料峭,從「年盹」裡醒過來的人們開始了如常的工作和生活。
工作日的下午,位於老城廂的鼓樓商業街有些清冷,然而,就在距離鼓樓幾百米處的元昇茶樓,推開古香古色的紅漆木門,裡面卻是一番曲韻悠揚、茶客滿棚的熱鬧景象。
陶書煜已經在元昇茶樓工作了8年,每天,在茶樓聽戲、迎客是他的工作,也是他的愛好和生活。作為在鼓樓一帶長大的天津人,陶書煜和許多天津老城裡的居民一樣,對天津的曲藝以及茶樓有著難舍的情懷。這座天津僅存的在原址上修復的清式茶樓,保存著最完整的關於天津茶樓文化的歷史、變革和傳承。
早期的茶樓稱為茶園,出現於清道光年間。當時的茶園比較原始、簡陋,隨著戲劇在天津的日益興盛,光緒初年便有了設備比較完善的茶園。
其中東馬路襪子胡同的慶芳茶園、侯家後北口路西的協盛茶園、北大關金華橋南的襲勝軒茶園和北門裡的金聲茶園,被稱為「津門四大茶園」,而金聲茶園就是如今的元昇茶樓。
在速食文化流行的今天,天津市區依然有不少茶樓,天津人對大眾式的茶樓文化空間情有獨鍾。在古香古色的茶樓中,品茶論道,置身於青瓦樓台、朱廊畫壁之間,彷彿時光倒流。人們在茶香氤氳的樂曲聲中,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
記者來到元昇茶樓的這天下午,戲台上正在演出《水滸傳》中的故事《挑簾裁衣》,演出的是天津的昇萍劇社。劇社負責人魏子萍告訴記者,他們劇社已經在元昇茶樓演出一年了,之所以選擇這裡,除了元昇茶樓的曲藝傳統,還因為這裡的空間──下為戲園、上有罩棚,適合演出和觀看。
老城津韻在元昇
舊時,天津的茶園與其他地方茶園的不同之處,是茶水只送不賣,來茶園的茶客主要是為了看戲,在看戲時順便品茶而已。每個茶園都有獨特的劇種,分別演出京劇、評劇、河北梆子等。茶園主要是靠高水準的曲藝表演吸引茶客,節目能做到常演常新。
天津的茶園也是戲劇、曲藝界人士與各界交流的沙龍,極富天津衛特色,它的歷史記錄著中國近代戲劇、曲藝在天津的發展。這一傳統文化經歷了繁榮、衰落和恢復、發展的過程,保留至今。陶書煜介紹,改造後的元昇茶樓為仿清式古代建築,200多平方公尺的大堂可供人們聽戲、品茶。修復後的元昇茶樓,致力於傳承茶樓文化,集演戲、唱曲、品茗、交流、餐飲於一體,每天安排京劇、評劇、河北梆子、相聲、鼓曲、單弦等津京兩地的名家進行格調高雅的演出,此外還相繼開展了以「老城津韻在元昇」為主題的文化系列活動,舉辦古玩鑒賞會、票友沙龍等。
元昇茶樓大堂戲台台上,有一塊大大的匾,上書「雅韻國風社」,這塊匾額的背後,是誕生於1920年的天津第一家京劇票房。當時的長蘆鹽運使署距離元昇茶園較近,時任長蘆鹽務綱總、人稱「鹽業大王」的天津票界翹楚王君直常到元昇茶園喝茶、聽戲,遂萌生了在此成立票房的想法。當時元昇茶園的主人酷愛京劇,願意為其提供場所,因此一拍即合。至此,天津首家京劇票房「雅韻國風社」成立。 |